大家好!
上一篇曾經稍微提到JBS的三大理論(BIG3),這一次將會做延伸說明。
JBS的三大理論如同上一篇提到的,有以下的重點。
1 握棒高度(舉球棒的位置)
2 重心移動
3 揮棒時機、全力揮擊
以上三點是JBS指導的基礎。
首先解說第一點「握棒高度(舉球棒的位置)」。
握棒高度所指的位置就如下圖,前腳踩出去時球棒所舉的高度。
JBS的想法認為前腳踩出去時,球棒的高度在肩膀與耳朵之間是最合適的。
為了在揮棒時能夠「準備好」應付各種球路,將棒子的高度擺在上述位置是最佳的。
JBS至今為止的教學經驗中,不過是第一個重點握棒高度是否做好,就能看出顯著的差異了。
棒子的位置太高將造成出棒太浪費時間,或者只是像拿槌子般由上往下敲球而已,擊出去的球大多數時候只是高彈跳球或是切到球的下緣成了平凡的飛球。
又或者棒子的位置太低,揮棒時自然而然地肩膀會向後向下,揮棒動作如同上鉤拳一般。結果會如何呢?當然就如同大家想像的一樣,多數狀況下它只會是個平凡的飛球。
指導握棒高度時時常有人問:向前踩的動作之前,就有必要將球棒握在肩膀與耳朵之間嗎?
當然,事先將棒子握在這個高度,出棒將能夠更順暢,可以做出正確的揮棒動作。
不過,再踩腳動作之前不這麼做也完全沒問題。
說得清楚一些,再向前踩的動作以前要怎麼擺都沒關係。
最重要的是向前踩之後的握棒高度。
向前踩之前用你最習慣的動作就行了。
這個握棒動作穩定下來後,下一個步驟便是練習「上半身與下半身的反向動作」。
「反向動作」指的是重心移動前,為了「儲存力量」而做的動作。
儲存力量的重點就如上圖所示,身體的扭轉很重要。
說的簡單一點,向前採出去時腳是向投手的方向踩;這時候上半身是朝著反方向,也就是捕手的方向移動,製造些微的扭轉儲存力量。
靠著這個動作,身體會有扭轉的樣子。
重心移動時將身體的扭轉復原,靠著這個將扭轉的身體回復原狀的動作,也就是「旋轉」,就能做出強而有力的揮棒了。
揮棒的理論百家爭鳴,JBS則是在一開始先練習「握棒高度」。
無論什麼事情,都是要一步一步地成長。
下一次的主題預計是「重心移動」。
接下來會公布許多情報,希望能帶給大家新鮮事。
圖片示範:筑井祥 教練